您现在所在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资讯

公司资讯

Company information

行业动态

Industry dynamics

常见问题

Common Problem

半导体测试概述BBIN BBIN宝盈

发布日期:2022-10-24 13:59 浏览次数:

  半导体芯片从想法到最终可以交付客户的产品,简单的说经历芯片设计,芯片生产,芯片封装和芯片测试。半导体测试对于大多数人,甚至很多半导体从业人员而言,也是陌生的;很多人将半导体测试与设计阶段的设计验证,以及流片后的芯片功能验证相互混淆。半导体测试作为半导体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随着工艺的持续下探,SoC的规模复杂度的持续增加,在项目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高,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产品能否按时量产并交付客户。

  传统的半导体测试是高度依赖DFT设计,完备的DFT设计可以提供高故障覆盖率的测试激励,保证半导体测试可以用最小的时间成本筛选出有故障的芯片。但是随着芯片软硬件复杂度的提高,许多问题无法或很难抽象出相应的故障模型,因此SLT(system level test)也被多数公司采用,放在FT测试之后整个FT测试的故障覆盖率,保证DPM(defects per million )满足客户需求。

  芯片在设计阶段有完备的验证流程,仿真验证、UVM、形式验证以及基于FPGA的SLE(system level emulation)等等验证手段可以保证100%设计功能正确性。一般来说芯片可以流片,芯片的netlist是通过验证的所有测试用例,完美实现设计需求的。 因此很多人会奇怪为什么每一个芯片都需要费时费力的经过严格的半导体测试,才能提供给客户呢?

  以wafer的工艺流程为例,从mask set到真正的wafer,需要经过很多复杂的加工步骤。每个加工步骤可以抽象成z_{i} = F_{i}(x_{i}, y_{i})。x_{i}是输入,y_{i}是该加工的process variant,z_{i}是输出。因为每个加工步骤y_{i}的存在,最终得到的wafer上的芯片会一定概率的存在故障点,或者某些门以及走线的某些参数严重偏离设计要求,这些都会导致芯片功能问题。

  以成熟的28nm工艺为例,总体yield在93%左右(wafer的yield一般在93%左右而封装后的yield一般在99%)。一个复杂电子产品比如手机需要集成很多芯片在一个基板上,整个系统的DPM是每个芯片的DPM乘积,因此每个芯片的DPM 需要控制在500以下以保证集成商可以低成本的生产出合格可靠的电子产品。为了达到DPM的目标,半导体测试是保证芯片出厂品质所不能缺少的一步。而随着半导体工艺的不断下探1nm,量产工艺的总体yield也下降到80%左右,更多的产品生产故障率进一步要求更完备的半导体测试,否则低故障覆盖率的测试会导致大量customer return,影响产品的量产上市时间。

  半导体测试的数据结果也用于工艺监控和优化以及产品设计优化中。比如scan/mbist测试一般会将故障的具体信息存储在数据库,大量产品测试的这些故障信息会反标到wafer具体die上,甚至反标到layout的X/Y坐标上,如果有明显的defect signature出现,工艺和设计就需要检查是否有什么原因造成这种通用问题, 是否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半导体测试也用stress加速老化测试,减少或者避免burn-in。burn-in一般需要125C/24h,目的是根据澡盆曲线,将早期失效的DUT通过stress筛选出来。因为burn-in的时间一般很长,多数产品在ATE测试中加入超高电压短时stress测试可以加速老化,用最短的stress时间快速筛选出早期失效的DUT。

  芯片根据应用领域,温度和可靠性要求的不同,需要定义不同的test insertion。比如汽车电子的产品测试流程如下共有5个test insertion,如此多的test insertion是因为汽车电子的DPM要求zero defect,必须在不同温度下多次测试最大限度地筛选新品。

  而一般用于消费类比如手机通讯的芯片,因为不涉及生命和公共安全,DPM要求一般在500附近,因此测试的流程也尽可能的简化去降低测试成本。如下图所示,根据工艺在不同温度对logic/sram的影响,决定wafer和device的测试温度。

  因为增加一个test insertion,测试成本就会显著增加,产品利润就会降低。因此半导体测试的一个重要工作是研究如何用尽量少的test insertion达到同样的DPM目标。以上图为例,在项目的早期定下目标是“量产程序需要去除device -in以及SLT”,在早期测试程序开发过程中,就需要研究尝试如何在保留的test insertion中增加更多的测试(比如scan/mbist/IO stress测试,更严格的pass/fail limit等等),以达到筛选出同样有问题的芯片。

  如何定义不同test insertion的测试内容呢? 概括而言是需要测试工程师根据故障概率,测试时间和测试条件的综合评估而定。

  wafer test使用探针卡+probe实现芯片与ATE机台的电气连接,一般而言探针卡的接触电阻以及感性阻值较大,尽量避免测试频率高的测试(限制在50M~100M以内),而将重点放在scan/mbist等故障率比较高的测试上,保证90%以上的defect可以在wafer level筛出而不浪费assembly和FT测试的cost。

  SLT一般使用类似系统应用板搭建的mini-system执行系统应用软件,筛选出无法用DFT的故障模型表征的defect,或者是ATE机台受限的一些和性能相关的功能测试。但是因为SLT测试不容易提供工艺和设计改进需要的具体数据,一般需要在量产过程中提高ATE测试的故障覆盖率以及有效性,最大限度地减少进入SLT测试的defect device的数量,最终目标是去除SLT测试。

  尽管各个机台各有特点,但主要的功能是一直的,可以用下图抽象。ATE测试机台提供测试需要的硬件资源,测试板(wafer使用探针板probecard,device使用loadboard)实现待测芯片和ATE测试机台的物理电气连接。基于这个硬件系统,测试工程师开发ATE的测试软件程序,实现各种测试。

  半导体芯片有各种类型,不同类型的芯片测试内容不同。以通讯类基带SoC芯片为例,半导体测试程序需要包括以下测试,具体测试原理可以参照。

  ESD/Latchup的测试程序需要实现完备的Pad测试,保证stress损坏的defect可以筛选出来。

  一般core/cpu/dps需要测试最大工作频率,最低工作电压等性能相关的参数,这些测试结果用于产品分类以及系统软件运行时DVFS(Dynamic voltage and frequency scaling)的具体设置。

  数字logic的故障覆盖率主要是DFT的scan保证的,大部分产品的scan覆盖率在95%以上。Scan测试激励是基于故障模型(stuck-at fault,transition fault,bridge fault...等等)由EDA工具生成。相比较于传统功能激励测试,优势是可以用最少的测试时间获得最大的故障覆盖率,同时一般不需要高速的测试机台,也避免了DUT和测试机之间的异步通讯要求,而且DUT测试失败可以反标回具体的设计电路,便于后期的分析。

  Scan测试主要取决于DFT/DFM的设计,需要在设计阶段就覆盖率,故障模型,vector大小,shift时的脉冲电流等等进行充分沟通。

  为了支持工艺优化,量产程序还需要能够将sram defect的信息输出到后台数据库中,经过大数据分析,一些工艺或设计的缺陷可以暴露加以改正。

  SoC一般集成很多数字高速接口,常见的比如USB,MIPI,PCIE,SATA..等等。这些接口的data rate在2GHz以上,多数ATE测试机的普通PE Card是无法支持如此高的频率,而选取高速板卡意味着测试成本的大幅提高,而且不容易在OAST寻找到合适的测试机台。

  一般DFT可以在这些phy中实现TX/RX的loop back,使用类似bist的方式发送PRBS数据并采回,通过修改内部比较电压和采样时间自动测试眼图。

  DC参数的测试一般需要参照datasheet,在设计阶段需要和DFT沟通保证重要的DC参数可以测试;

  涵盖了PLL,LDO,bandgap, OSC.... 等等。测试需求来自这些IP的设计者,需要在设计阶段讨论定义,并寻求DFT的支持避免对ATE测试机的过高要求。

020-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