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华为手机业务遭受打压,苹果近期再次夺取中国手机销售桂冠。“除了华为,没有一家中国企业能打!”,有业内人士不无感慨。如何在时代变革的大潮中“傲立潮头”,这是所有巨头企业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目前主流的战略选择主要有两个为代表:一个是众所周知联想,其选择了“贸工技”,不,应该是“贸工”,近期频频被骂上热搜。另一个则是从创业之初便饱受挫折的华为,靠着“技工贸”一路披荆斩棘。
当前,在中美贸易大战愈发僵持之际,华为在方面似乎一改之前的策略,在半导体材料、设备、芯片等领域“全线出击”,引发了业内的高度关注。笔者整理了华为从成立至今的主要的并购变化,希望借此一窥华为的发展战略变化。
《华为基本法》对于战略部署就早有定位:我们中短期的战略仍坚持产品为主,以期最大限度地集中资源,迅速增强公司的技术实力、市场地位和管理能力。我们在制定重大决策时,不一定追逐今天的高利润项目,同时要关注有巨大潜力的新兴市场和新产品的成长机会。我们不从事任何分散公司资源和高层管理精力的非相关多元化经营。
总的来看,华为对于都是坚持“有所不为”,专注于提升自身产品竞争力为主,谨慎进行多元化。
但是随着中美贸易摩擦之下,华为业务一度受到重压,其内部也在不断调整其战略。按照事件的发展我们可以简单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06-2018年,共收购17家电子半导体企业),步步为营,围绕主业进行补充发展
根据公开渠道梳理的华为前期显示,主要集中于芯片等通信主业领域,通过并购手段不断强化其国际化之路,整体规模不大,聚焦提升自身主业为主。
2、第二阶段(2019年至今),频繁出击,通过战略扶持产业链进行国产替代
2019年5月15日开始,美国将华为纳入实体清单,华为全球供应链体系逐渐受到影响,不得不谋划“求生之路”。
总的来看,自2019年以来,华为策略逐渐从保守转换激进,成立了哈勃,一改过去的以并购为主,注重战略和 VC ,积极扶持本土国产供应链企业。
截至目前,华为哈勃共52家半导体领域相关企业,从所处领域来看,主要聚焦于芯片设计和半导体材料、软件等环节,值得注意的是,EDA和汽车芯片是其较为关注的方向。从融资方式看,哈勃直接的企业大部分以战略融资为主,华为哈勃占股不大,可以看出华为主要侧重于扶持供应链,而非盈利为目的。
当前,在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以半导体为代表的高新科技产业已成为中美竞争的焦点。值此大争之世,“贸工技”已然被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技工贸”承托着大国崛起的复兴之路。
借用高瓴资本张磊的一句话:在长期主义之路上,与伟大格局者同行,做时间的朋友。
Copyright © 2012-2023 bbin 版权所有 备案号:吉ICP备20210054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