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自主研发CPU,虽然出现了一些成果,但是远远达不到广泛商用的效果。随着中国加入WTO,买买买成了最直接获取新应用技术方式,但是国产CUP的梦一直没有放弃。
2001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胡威武,带领研发团队在中科院成立了龙芯课题组,致力于自主研发CPU,这就是龙芯中科的前身。
2000年,工作10年的胡威武,回到母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实验室里看到自己毕业时的芯片作品,心里五味杂陈,感慨万千,励志做出中国自己的CPU芯片,就在这样开始了CPU芯片的研发之路。
同年,唐志敏和胡伟武带领着七八个研究生开始,采用RISC结构,研究开发系统结构的设计。
2002年,在中国院计算所45周年庆之时,胡威武团队研究的“龙芯1号”横空出世,虽然计算性能只能与上世纪英特尔的586相当,但是其意义重大,一举打破我国CUP无法国产的历史。
2003年,借着龙芯1号的成功,胡威武团队申请拿到国家863项目,经过一年多夜以继日的奋斗,龙芯2号成功超越了立项预订的参数,CUP主频超过2000,向实用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006年,“”事件,让国内设计CUP芯片的企业,陷入巨大的质疑风波之中,胡威武的龙芯也不能幸免。各种造假,骗钱的言论满天飞扬,面对质疑,胡威武团队,选择更加努力,用实际行动说明这一切。
龙芯的出世和发展,得到国家大力的支持,在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发展计划中,给了像龙芯一样的项目很大的政策支持,龙芯不负众望,用技术和态度,成功的转身,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让中国在CPU芯片领域得到突破,实现了一系列技术的平台化。
2007年龙芯2F成功出片,不论是性能、功耗,还是成本,都具备了与国际大厂登台竞争的资本。
2008年龙芯3号系列得到军工领域的认可,开始装备军工网络设备及笔记本电脑等设备,出货量达到十几万颗,使得龙芯系列产品走向实战,正在的用实践证明了一切。
十二五规划中,龙芯系列已经开始大展拳脚了,在新时代物联网领域,其算力强、功耗低等特性,得到了全面的开发应用。
未来十三五期间,龙芯产业将进军计算机市场,将引领千家万户使用国产高端计算机,扶持更多的企业参与龙芯产业链,建立完备的产业体系。
2020年龙芯3A5000横空出世,携带龙芯自研指令集LoongArch,核心技术进一步得到巩固。
自PC产业应用刮起现代信息飓风之后,各产业集群的发展已经无法离开计算机独立发展。
近20年来,每年上千亿的产业规模,让英特尔、ADM赚的盆满钵满,而且还要时刻防备外来的我网络侵害,拥有自主的CPU芯片成了国人,20年来的梦想。
龙芯等系列国产CPU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但是明显的代差,还有PC的灵魂—操作系统的配个需要磨合。
龙芯3A4000已经处于商用阶段,虽然参数看这是一款四核心28纳米制程的芯片产品,主频为1.8GHz-2.0GHz,若英特尔芯片来对比,还有一定的性能差距,甚至比不过英特尔之前推出i7 2600,但是在处理文件等工作上是完全可以上任的。
有人会疑惑这样性能应用空间很窄啊,非也,龙芯的存在其实意义非常重大,在很多的关键领域我们不能采用英特尔、AMD的产品,像北斗导航卫星上,必须使用龙芯的产品,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卫星的安全,还有一些国防产品上也必须安装龙芯芯片,其实这样的应用已经在帮助我们为龙芯性能的提高提供数据依据了,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龙芯全面商用,也是必然的事情,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希望大家给龙芯更多的理解和期待,龙芯是一款彻底的从零开始打造的芯片,没国外X86的授权,全系指令集都是自己编写的,当然,龙芯的生产也需要国产生产线的代工,包括内存、主板等等都需要国产化,一切都需要时间,毕竟龙芯难以用自身实力对抗已经形成完整生态的西方巨头众多巨头公司。
总之,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中国速度的加持下,龙芯的发展将是飞速的,国产CPU成为主导地位未来可期。
Copyright © 2012-2023 bbin 版权所有 备案号:吉ICP备20210054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