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茅指数”代表的,更是重灾区。相反,也有位数不多的行业表现异常坚挺,比如说国防军工、半导体等行业。这两者貌似有着类似的关键词“
2019年,全球半导体行业创造了4120亿美元的收入,出货量超过1万亿美元。分析师预计,到2026年,半导体行业将增长至7300亿美元。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中心,但是在半导体领域从产品到技术则主要依赖于进口,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贸易逆差达到2327.13亿美元,超越石油成为我国的最大贸易逆差来源。根据 SEMI 数据估计,2020年中国市场半导体设备销售额为173亿美元, 其中国产供应规模仅为12.8 亿美元,市占率仅7.40%。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公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芯片的自给率只有26.6%,其中汽车芯片的自给率更是低至5%。在国务院2020年8月发布《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中提到,到2025年我国集成电路自给率要达到70%。
在今年三季度,由于消费电子的景气度继续下滑,加之新能源和汽车类芯片整体景气度出现边际变弱的原因,导致出现了较大跌幅。
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还是有区别的,或者说两者是此消彼长的。国际冷清清,国内热度不减。
2021年,中国半导体设备市场连续增长,销售额为1993.35亿元,同比增长达58.1%,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半导体设备市场。2022年中国半导体预计将继续增长,规模达到2745.15亿元。
下面截取了一位半导体基金经理的季报观点,“进入到四季度,美国发布新一轮针对我国半导体的政策,迫使我们再一次审视行业的未来发展。美国通过对芯片制造来限制我们先进和高端芯片的发展,这也使得设备和零部件的地位进一步的提升。我国高端制造,智能化的未来发展,将取决于芯片产业的发展;而先进芯片的生产,又受制于设备和零部件的技术能力。半导体设备和零部件成为半导体产业中,国产替代最迫切的环节,产业发展的一个焦点。”
到具体上,随着3季度半导体行业的调整,相关指数的估值已经低于历史90%的时刻。当然这个估值只是个模糊的方向参考,但长期角度看,机会凸显。
国证半导体芯片指数反映 A 股市场芯片产业中业务范畴属于材料、设备、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相关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国证半导体芯片指数成份股为30只。
在半导体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和终端产品应用等四个环节上我国均存在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企业,以营收规模计量的全球前十位厂商中包括IC设计公司海思(不考虑受美国制裁),晶圆代工企业中芯国际、华虹宏,封装测试企业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和华天科技。
跟踪基金的话,规模较大的有:华夏国证半导体芯片ETF;联接基金——华夏国证半导体芯片ETF联接A、C。
半导体作为行业,如果能把握其趋势,可以借助指数基金来布局。对于半导体来说,短期内估值低,长期看行业空间大。能承受较动的者,可以布局,未来也将有更大的反弹上升空间。
Copyright © 2012-2023 bbin 版权所有 备案号:吉ICP备20210054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