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资讯

公司资讯

Company information

行业动态

Industry dynamics

常见问题

Common Problem

被错的半导体BBIN BBIN宝盈

发布日期:2022-10-18 12:55 浏览次数:

  毫无疑问今年是全球半导体最艰难的一年,美股费城半导体指数年内跌幅已经超过45%,接近2008年,知名半导体公司普遍腰斩,A股半导体指数高位回撤也超过40%。

  海外市场现在最大的担忧是晶圆制造产能过剩,特别是成熟工艺制程疯狂扩张后,未来几年28纳米以上工艺必然过剩,但这是海外。

  对于内地市场来说,成熟工艺制程的产能仍然紧缺,即便未来几年中芯的30万片产能建设完成,45纳米以下的产能还是不够,但问题是设备材料能不能正常供应。

  导致节后这一波半导体恐慌跌的核心原因,还是供应链上的问题,美国商务部最新的限制条款已经不仅局限于材料及设备端,更是上升到技术人才。本次的限制主要是三个方向:

  1)应用于AI、SUpercomputer等HPC领域的CPU、GPU、AI加速器等芯片及含有此类芯片的计算机商品。

  2)设备包括16纳米/14纳米及以下逻辑设备,128层及以上,3DNAND存储设备、18纳米及以下DRAM制造设备。

  3)限制美国人员在没有许可证的情况下,在中国境内的某些半导体制造设施支持集成电路的开发或者生产。

  禁128层以上的设备供应,说白了就是要阻止存储芯片厂商,进行更先进的技术升级。其实14纳米以内的设备之前就一直被限,端的EUV光刻机一直买不到,一条产线上不只是一台光刻机,还有蚀刻机、清洗设备等各种对应制程的设备。

  现在最不确定性的材料和设备有大量的美国国籍技术人才,他们接下来该如何选择是个问题。三个选项:或者放弃美国国籍,或者放弃工作机会,或者拿到美国许可。

  晶圆制造本身就是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设计与制造是产业链上游的最核心环节,而耗材和设备则是制造端的核心。

  晶圆的制造过程涉及到扩散、光刻、蚀刻、离子注入、薄膜生长、抛光等各种工艺,而每一环工艺,以及每一种技术制程所需要的设备、耗材可能都不一样。

  高端设备的限制影响最大的是晶圆厂技术升级,这也将直接限制晶圆制造行业的估值。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成长性很好的华虹、中芯,目前的估值也只给到了消费行业的估值。

  但从需求来看,下游的市场足够大,2021年国内集成电路进口金额为4325.54亿美元,2022年1-8月累计进口额为2777.62亿美元,需求依然景气。

  此外最重要的一点是,除了手机和笔电以外,大量的行业并不需要太高端的芯片,比如物联网及汽车芯片,基本都是28纳米以上,汽车多半都是45纳米以上甚至μm,所以28纳米的产能不会过剩,而晶圆的产能扩张也会为设备和材料带来巨大的增长空间。

  材料端,除了光刻胶、硅片这些已经耳熟能详的概念板块以外,还有一个环节至关重要,就是抛光环节,主要的材料是CMP抛光液。

  机械抛光液的技术和验证壁垒很高,全球也就只有几家厂商能满足先进制程对于抛光液的严苛要求,市场的份额长期集中在Cabot、Hitachi、Fujimi和Merck等跨国巨头手中,安集科技是国内打破垄断的绝对头部厂商。

  从业绩情况来看,近两年营收一直在爆发性增长,2022年上半年收入5.03亿元,同比增长77.86%;净利润1.27亿,同比增长75.75%;扣非净利润8489.67万元,同比增长216.13%。

  从市场份额来看,目前Cabot在国内仍占据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安集科技的份额在22%左右,随着海外供应链的不确定升温,大量的订单必然会转回内地厂商,安集份额的提升最具确定性。

  机械抛光液下游的客户主要是晶圆厂,而晶圆厂的技术门槛、资金门槛都相对较高,所以行业的客户集中度一直比较高。

  安集科技下游客户已经覆盖中芯、华虹、华润微、长鑫以及台积电等晶圆制造厂,其中中芯的供应份额最大。

  随着中芯未来几年的持续扩产以及现有海外订单转回,公司未来的业绩增长也更具确定性,三季度应该能持续保持高增长。

  在技术研发上,阻挡层抛光液已经攻克14纳米,10纳米-7纳米的技术平台也研发完成,客户端也进入验证环节;钨化学机械抛光液,已有多款产品应用到了3D NAND先进制程中;后段硬掩膜工艺光刻胶去除剂28纳米验证正在进行;后段蚀刻残留物去除剂14纳米正在研发。

  在高管及研发团队上,公司董事长王淑敏前任职Cabot(CMP抛光液全球巨头)科学家、项目经理及亚洲技术总监。副总经理yuchun wang,也曾是Cabot的技术专家,项目负责人。

  可以说在技术上,安集在内地暂时没有竞争对手,公司的毛利率是52.55%,而本次造成股价大跌的原因,是上面两位核心管理层是美国国籍。

  半导体产业国产替代是一个长期话题,我们有巨大的市场,巨大的终端需求,现缺的就是技术和人才。

  站在二级市场的角度考虑,半导体未来的成长性以及替代空间是极具确定性的,而当前的半导体产业经历了一年的调整之后,悲观情绪已经得到了充分释放,接下来就是等一个拐点信号。

020-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