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资讯

公司资讯

Company information

行业动态

Industry dynamics

常见问题

Common Problem

变BBIN BBIN宝盈脸!半导体行业是否面临下行周期?

发布日期:2022-10-07 07:52 浏览次数:

  9月底有消息称,韩国最赚钱的存储芯片出口出现2019年以来最大降幅,表明对全球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技术需求日益低迷。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DRAM芯片出口同比下降24.7%。

  自今年二季度以来,因受到新冠疫情复发、通货膨胀,以及部分地区局势冲突影响,全球半导体市场出现“降温”的迹象,诸如MCU、PMIC、CIS和驱动IC等芯片,均遭遇需求少、库存多的窘境。

  下面,我们将从半导体供需变化、存储市场、企业并购、企业应对等几个角度来分析半导体下行周期带来的影响。

  消费电子市场需求疲软,根据Canalys的数据,2022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减少至2.87亿台,是疫情爆发以来2020年第二季度后的季度最低点。中国方面,据中国信通院的数据显示,在2022年1-6月,国内市场手机总体出货量累计为1.36亿部,同比下降21.7%。其中,5G手机出货量为1.09亿部,同比下降14.5%。

  除手机外,PC出货量也明显下滑。IDC统计数据显示,Q1全球PC同比下滑5.1%,出货量为8050万台;信息技术咨询公司国际数据预计,今年PC出货量预计下降8.2%至3.212亿台;信息技术分析公司Gartner预计,2022年全球PC出货量将下降9.5%,亦逊于先前预测的年减4%。

  在当前终端需求处于下滑态势下,全产业链库存水位均处于高位水平。数据显示,戴尔、惠普、宏碁、华硕、联想的平均库存水位,从去年12月的52.7天,上升至今年3月的62.1天,估计今年第四季将续升至70天以上。

  而更重要的是代工厂的库存水位,捷普、新美亚、鸿海、伟创力、和硕、广达、仁宝、英业达的库存天数,将连续六季上升,从去年12月的62.7天,上升至今年3月的66.8天,预估第四季将续增至80天,将比2019年高峰期多出30%。

  在下游渠道零售市场,高库存压力同样高企。消息显示,包括Costco、梅西百货、沃尔玛、百思买等大型零售厂商的库存积压均大幅增加,增幅最高超40%。花旗表示,零售渠道商第一季美国平均存货成长速度比营收成长还快,18家通路商有11家公司的存货成长速度比销售成长还高10个百分点,这是疫情爆发以来首见。

  通过供需变化,可以看出从前两年的“芯片全面短缺”,到如今的“结构性失衡”,近些年的芯片短缺状况实际上也有泡沫成分,那就是在缺芯时恐慌性的重复下单以及盲目囤货。

  在智能手机、PC与消费应用需求疲软下,显示出全球对电子产品的存储芯片需求正在趋缓。尽管服务器需求相对较佳,但因客户端库存偏高,下半年价格还是会向下。

  据TrendForce指出,今年并不理想的全球DRAM市场,在明年将会更不乐观,市场规模只会增长8.3%,历史首次低于10%。预计2023年DRAM市况在供过于求的情势下仍相当严峻,价格恐将持续下滑。

  美光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尽管终端需求强劲,但由于非内存组件短缺和宏观经济担忧,我们看到一些企业OEM客户希望削减内存和存储库存。自第三季度开始,我们对DRAM和NAND的行业需求增长的预期有所下降,预计未来几个季度将面临充满挑战的市场环境。”

  前不久,台积电遭苹果、AMD和英伟达三大客户“砍单”的消息在半导体圈持续发酵。与此同时,市场上不断出现芯片降价的声音,业内关于半导体将进入产业下行周期的揣测此起彼伏。

  从整体市场来看,当前面板驱动IC、消费级MCU、存储芯片等产品供应开始松动,价格开始回落。尤其是消费市场,相对此前的价格坚挺、供不应求,当前MCU产品价格几近腰斩。据业内人士表示,ST的STM32F103C8T66从几个月前的70元降至32元,STM32F103RCT6也从一季度的百元高位跌回2位数价格。英飞凌、德州仪器等MCU大厂也传出报价严重下滑。但一些功率半导体,尤其是车用、工控、物联网等领域芯片依然紧张。

  从市场预期看,2022年全球半导体市场仍将保持增长,但是增幅低于2021年。根据Gartner数据显示,全球半导体市场在2021年达到5529亿美元,同比增长26%;预计到2022年将进一步增长9%,达到6014亿美元。

  8月初,国内半导体领域掀起一场反腐风暴,大基金相关人员陆续被查;资本市场,半导体芯片ETF在过去6个月下跌了17.99%;中科蓝讯、唯捷创芯等企业上市即破发,市值蒸发合计超过百亿。寒潮传递到一级市场,曾经一度融资2亿的诺领科技更是被证实倒闭,直接影响是8月已披露融资事件的融资总额合计约61.46亿元,较上月86.55亿元减少28.99%。

  8月国内半导体领域统计口径内共发生的私募股权投融资事件较上月63起减少15.87%,但8月融资公司数量仍超过80家,涉及到的领域也十分广泛。

  8月半导体赛道布局的方包括毅达资本、经纬创投、临芯、武岳峰科创、五源资本等知名机构,也包括上汽集团、联想创投、比亚迪、哈勃、华虹集团、英特尔资本等产业方。

  2014年及以前,全球的半导体并购平均年交易金额约126亿美元,主要还是横向的并购和业务拓宽为主,相关领域主要发生在模拟芯片,射频芯片,Wi-Fi芯片,存储芯片等,行业进行阶段性洗牌,并购体现规模效应。

  2015年,发生了创纪录的并购交易总金额,达到了1,077亿美元,超过此前7年总和。几个核心交易主要是还是头部半导体公司的整合合并,为了应对营收增长放缓和成本上涨。

  2016-2021年,平均年交易额567亿美元,较2014年之前显著上升。2020年全球半导体并购规模再创新高,达到1,180亿。2016年后,随着科技产业(5G、AI、IoT等)爆发增长,半导体巨头通过并购快速吸收颠覆性新技术以及强化规模效应。

  中美科技的博弈、科技迭代的加速、研发成本的攀升、客户需求的多元化都在压缩支撑半导体企业有机增长的时间和资金。单独一个中小型企业,很难通过自身能力来丰富其产品线,因此通过并购、被并购的方式来快速开辟新赛道,也是一种权宜之计。

  8月26日中国晶圆制造龙头中芯国际宣布将投入75亿美元,在天津市建12吋新厂,月产能10万片,以 28 纳米至 0.18 微米制程生产。并且有消息称中芯国际14nm芯片已实现规模化量产。

  中芯国际战略性调整产能,加强与客户、尤其是终端整机厂商的布局,提前调整、削减LCD Driver、低端CIS、指纹识别的芯片产能,避免产能的过度,增加模拟、数模混合类(高端MCU、OLED Driver、Wifi 6等)的产能,满足终端对不同应用的场景需求。

  在年度报告中指出,成熟工艺(28nm以下)仍然是中芯国际的主要营收来源,但先进制程占比也在逐渐增加。这其中先进制程FinFET/28nm或许就包括未分开的数据,让业界对其14nm、28nm产能营收增加了神秘感。

  仔细分析中芯国际的逻辑,就能够发现中芯国际其实是在做跨周期的市场布局。在整个市场下行,各家竞争对手都在想方设法的降低自己的市场节省成本,从而提升自己利润水平的时候,中芯国际却在进行大规模的市场扩张。采用了逆周期发展的市场策略,应对产业的下行周期。

  三星电子自6月中旬开始停止采购包括面板在内的零部件,7月也没有恢复采购,供应商只有零星出货。目前,三星电子决心控制库存,预计到第三季度才会恢复采购。

  三星半导体部门负责人Kyung Kye-hyun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三星预计芯片销售大幅下滑态势将延续至明年。三星将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做出适当的反应,比如三星将继续扩大和研发支出。Kyung表示三星可以利用经济低迷来夺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就像它在之前的行业衰退期所做的那样。

  据悉,三星将不断发展晶圆代工业务,保持竞争力。Kyung透露,到明年年底,三星芯片代工业务将大为改善。

  台积电是代工厂或芯片制造商中最具防御性的名称之一。其领先的技术实力和市场规模,可以控制和主导定价,从而影响市场上其他代工厂的定价。

  从当前现状来看,台积电还在加大力度,同时还计划在2023年逆市提价。据报道,台积电将于2023年1月起全面调涨代工价格6%。

  韦尔股份围绕手机产业链收购芯片设计业务转型,通过收购业务拓展汽车客户领域,结合自身分销业务渠道顺利完成投后整合和管理,成功将自己打造成为了平台型的芯片公司。

  上海微电子实现了90nm光刻机突破,14nm芯片量产,在5nm刻蚀机、国产CPU、12英寸大硅片、5G芯片实现突破。

  南大广电称,28nm 制程项目中有 7 款“卡脖子”前驱体材料全部通过客户验证,具备稳定供应的能力。通过对前期引进的 19 项硅前驱体专利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进一步研发,已有 4 款硅前驱体产品进入国际先进制程企业验证。

  从上可以看出,消费电子设备的需求放缓,导致整个电子供应链的库存堆积,许多IC设计公司及其下游客户面临抛售库存的压力。中低端消费电子市场的竞争格局已经基本稳定,龙头企业已经基本掌握整体市场的定价权和未来的战略应对。

  当前,半导体市场“砍单”、“去库存”等讨论声日益升温,面对即将来临的下行周期,对于身处其中的企业而言,如何穿越周期,保持竞争力,是关键而急迫的命题。

  电巢是电子工程师的孵化巢,拥有200万知识库,200+专家资源,共享实验室平台,2000+合作企业,旗下工程师社区(是上百万电子人信赖的技术交流和能力提升的平台, 电巢 服务于有创新有追求的工程师和积极寻求成长并坚信人才是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020-88888888